从古至今,为什么要建祠堂?

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根乃树之基,德乃人之本。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栖息的圣地,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与凝聚力的场所,是族人的精神寄托与支柱,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是家族和睦和人丁兴旺的象征。

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当时,宗庙为天子专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兴建家族祠堂。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见证家族的繁荣与变迁!
祠堂是家国情怀的纽带,是家族的圣殿。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

农村大肆兴建祠堂,修族谱,这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族谱中,中国人的寄托在哪里,就在那祠堂里。

一个中国人,可以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但是必须敬养祖先,这种思维是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是在祖先的庇护下成长,祖先就是我们的根。

兴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心里更加的踏实, 神佛面前,祖先似乎离我们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谱,就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祖先曾经的辉煌,也激励了这些后世子孙们,必须要努力,否则对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孙。

价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开放40年后,解决了温饱,小康问题之后。农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钱来考虑精神世界的满足,人是价值的存在。

修祠堂、拜家谱,就是精神世界价值感的时空满足:修祠堂,空间上展现了这种生命存在价值感;拜家谱,时间上展现了家族不断代,流转接续,兴旺发达。

无论是修祠堂好,拜家谱也好,本质上是情感上链接与祖先的通道,展现成功的精神价值。

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空间寄托

学术上称呼民间信仰为中国第六种宗教。民间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灵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将军庙、天后宫)等。

所谓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仪式、宗教活动场所、成文经典教义书籍等内容。 民间信仰中家谱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间场所,逢年过节的祭祀拜谱就是仪式。

而修建祠堂、族谱,精神有所依托,行为有敬畏,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而为了荣耀祖宗,必然在实际上发奋图强,这也是有一定现世价值的。

文化传承,社区公共生活再造

迈向现代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弱化,情感链断裂,一切向钱看,由此而来的“文化震惊”,让我们内心总是怀念过去。

现代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传统文化的式微但不否认它的当代价值。

那人们怀念的过去,到底是什么呢?是文化。修祠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值得肯定的价值。

家族情怀,凝聚力展演

戈夫曼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只是按照剧本在表演。而剧本就是生活场景,而台词就是规则。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终究不过让自己内心认可自己,让别人承认自己。

祠堂、家谱作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承,有很强的范围界定。修祠堂等于是树立了大家族的形象与荣耀。

这在农村意义很明显,告诉其他家族我们是个大家族、有历史的大家族。这也是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家风延续,美德的传承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

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有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祠堂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的三大意义

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

规范意义: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

维系亲情意义: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祠堂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等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和那些教人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